图书馆论坛

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 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 

来源:图书馆论坛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11-06
杭州图书馆向拾荒者开放,76岁的章楷带着麻袋与其他读者同桌看书 摄/法制晚报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蒲晓旭

法制晚报讯(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蒲晓旭) 按阅读目的,图书馆读者大致可分三类:求知的学生、充电的上班族、消遣者。

不知何时,读者中又多了流浪拾荒者。在被赞“史上最温暖图书馆”的杭州图书馆,就有一群每晚闭馆才肯离场的流浪、拾荒者。

拿起书,他们和其他读者一样安静阅读;放下书,他们依旧流浪。

对他们来说,阅读既非单纯源于求知,也不等同于消遣。那些为数不多、可供他们日复一日沉浸其中的图书馆,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和获取精神慰藉的唯一“窗口”。而杭州图书馆恰巧打开了这扇窗,“温暖”由此得名。

杭图:无权让任何读者离开

每天上午8时,浙江杭州江干区解放东路58号J座杭州图书馆新馆楼下就站了不少人。晨练的市民发现,总有些人扛着脏兮兮的大麻袋,或拎一兜饮料瓶,衣衫褴褛。

副馆长梁亮对这一幕再熟悉不过:一些流浪、拾荒者正等着图书馆开门,“在旧馆就常看到很多流浪、拾荒者背着铺盖,把捡来的垃圾放在阅览室门口,再进去看书。”

其实杭图不仅允许流浪、拾荒者入馆,也允许他们携行李入内。而将杂物放于门外,则是自发行为。

除了能自由出入阅读外,流浪人员还可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看电视、电影、上网、听音乐、接开水,甚至用书桌下的电源充电。由于近90%的面积对读者开放,杭图新馆也是目前国内外开放比例最大的公共图书馆,年接待读者300多万人次。

杭图一时被网友赞为“史上最温暖图书馆”,各地图书馆纷纷前来学习。

杭图“走红”,梁亮深感意外。在她看来,杭图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成员馆,理应秉承其对公共图书馆不分种族、年龄和人群的服务原则,“我们只是践行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应尽的理念。”

“流浪、乞讨者可能暂时居无定所,可能暂时窘迫,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。”梁亮说,至于从何时起开始对流浪人员开放,她已回想不起。但确定的是,在她来杭图工作的28年里,杭图始终没有拒绝过流浪人员。
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在杭图搬入新址之前,因旧馆面积有限,读者彼此距离较近,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、乞讨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。

馆长褚树青为此劝导读者,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,图书馆没有权利去让另一位读者离开,何况流浪、乞讨者并没有干扰他人。

杭图再未因允许流浪人员入内而遭遇其他问题。

“说我们‘最温暖’,其实是种鞭策。”梁亮表示,公众的认可,会让杭图推出更温暖的服务。如为老人提供眼镜,为借书多的读者提供小推车,为残疾人送书至社区,为盲人提供听电影等。

据了解,除杭图外,广州、南京、成都等地的图书馆也对流浪人员开放。

拾荒者看书前 自发洗手

11月9日下午,76岁的章楷再次出现在杭图三楼专题文献区阅览室门口。他还是那副装扮:一根竹竿将两个口袋挑于肩后,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。透过塑料袋,可以看见其中的塑料瓶和罐子。

章楷生于杭州乡下,曾任村干部和民办教师,现已退休多年。因早年离婚,儿女又在外地,目前在杭州独居,依靠退休金和拾荒为生。

他在书桌前卸下口袋,又让工作人员为他找来几本中外名著。虽然视力极差,但他还是把书凑到眼前看得津津有味。

一周前,他看的是马云传记和阿里巴巴管理理论。管理员张海清表示,章楷几乎每周都会来两三次,尤为喜欢看时政类书籍。

“他绝不是看热闹。因为楼下的报纸杂志已够多,没必要跑到三楼的文献区来。”张海清说。

尽管浑身污渍,但章楷手却很干净。他解释,尽管杭图没有规定拾荒者必须洗手,但每次看书前他都会将手洗净,“不要把书弄花了。”

自己查阅医书 治疗伤腿

“书是我的精神食粮,一天不看就受不了。”章楷说,自己每天都会到住所附近的图书馆、书店读报,周末再坐公交来杭图。这已成为他坚持十多年的习惯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杭州日报》和《钱江晚报》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。

“我一身病痛又无人照顾,时常心情抑郁,要通过看书读报暂时忘记忧愁。一看到正能量的文章,就会高兴很久。”说到这里,章楷的声音有些发抖,“我们老了,大脑要萎缩了,要不断充电,不断得到精神支撑。”

上一篇:学科学,讲故事、听德育……岳麓区图书馆30场特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