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书馆论坛

图书语言与影视语言的影响与互动 

来源:图书馆论坛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9

黄蕙心,女,安徽宿州人,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。

谢亚鹏,男,河南通许人,贵州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。

在影视没有出现之前,图书一直担负着传播文化、传承文明和教育教化的重任;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,影视逐渐成为与图书并驾齐驱的文化载体。二者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,通过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,一起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。

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传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,影视和图书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关系越来越深。其中,图书对影视的依赖更为深刻,一部影视剧的热播往往都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图书的热销,成为影响读者阅读行为的一支重要力量,甚至塑造着一个新的读者群现象——影视读者[1]。受众在观看影视之后,会主动购买图书阅读,同时因为受图书影响,也会积极去寻找由图书改编成的影视作品观看。从当前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,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受众观赏影视作品和图书的重要渠道之一,它们之间的影响和作用,以及相互依赖程度正不断加深。

面对这一趋势,很有必要对影视语言和图书语言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,以期让二者更好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观影或阅读习惯,不断对影视语言和图书语言进行丰富与完善、润色与修正,使之形成一种相互促进、相互提升的良性互动,更加有效地达到教育人、引导人、激励人的目的。

一、图书与影视是一种共生互动关系

图书作为一种出版文化,是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,图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,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,担负着传承文明、传播知识、培养人、教化人的功能和作用。影视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,利用胶卷、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,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,是一门可容纳文学戏剧、摄影、绘画、音乐、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综合艺术,具备有教育功能、认知功能和娱乐功能。

电影《八月未央》海报

首先,图书为影视提供着丰厚的资源支撑。图书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早已存在,而影视不论是发展初期或是在其成长过程中,图书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资源支撑。我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,有很多影片包括电视诞生之后的电视剧等,其内容大多是根据文学作品的改编而成的。比如,新中国成立前的《孤儿救祖记》《狂流》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等。新中国成立后的《白毛女》《祝福》《林家铺子》《人到中年》《凤凰琴》等。特别是近些年来,图书为影视作品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,很多畅销书特别是青春文学,不断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搬上银幕、走进荧屏。比如,《花季雨季》《会有天使替我爱你》《那小子真帅》《左耳》《何以笙箫默》《夏有乔木》《万物生长》《匆匆那年》《悲伤逆流成河》《八月未央》等等,都是由青春文学或网络青春文学改编而成。

其次,图书与影视已经成为“命运共同体”。从媒介角度来看,图书与影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融为一体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彼此犹如血肉不可分离,二者已经构建互相依存的关系,彼此互动。这种互动从内容上看,主要包括:把图书改编为剧本出版,或者翻拍为电影、电视剧;影视剧本经过改编以图书形式上市,二者之间已经成为“命运共同体”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更是形成了影视书的现象,2000年的《哈里?波特》阅读热、2005年的《大长今》阅读热以及2006年随着百家讲坛节目的热播而引起的全国读者品三国、读论语现象。目前,随着新的影视剧的热播,新的影视书仍然层出不穷,随着影片《暮光之城》《十月围城》的上映,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图书也进入畅销书的行列,随着电视剧《故梦》的热播,其同期书也随之进入市场。此外,在儿童图书市场,动画片《喜洋洋与灰太狼》《花园宝宝》的影视同期书也备受欢迎[2]。比如,北京白马时光传媒坚持做好“书影联动”发展模式,以图书发展影视,以影视促进图书,像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《哪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》,以及《匆匆那年》等都获得成功,由图书改编为电影作品,受众在观影后又去购买原著,带动图书的再次被阅读[3]。还有电影《无极》《被偷走的那五年》也是图书出版与影视作品互动的典型案例,在图书发行与影视热播上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。

上一篇:探讨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使命与创新
下一篇:没有了